安居扶贫,扶的是民生,暖的是民心。2015年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重精准、补短板、强弱项,真抓实干,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实现8510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4.6%降至0.09%,省级贫困县西丰县顺利摘帽,21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在2019年全省脱贫成效考核综合评价中,我市进入全省“好”的行列。今年以来,我市严格落实“完成、巩固、提升、预防、整改”工作要求,紧盯剩余1819人脱贫退出,巩固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19679人脱贫成果,提升86922人、216个销号村和1个摘帽县脱贫质量,以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提升脱贫质量。截至6月底,全市预脱贫1819人(自然减少25人)全部达到脱贫条件,达标率100%;低收入已脱贫19679人年收入全部超过5000元,占比达到100%。
脱贫攻坚责任压得紧压得实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亲自上手,真正做到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形成了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浓厚氛围。仅今年前三季度,市委、市政府就先后召开了全市脱贫攻坚会议、普查动员部署会议、普查问题整改推进会议、就业扶贫工作会议等10次全市性大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7次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推动工作,深入重点地区调研检查。各县(市)区组织乡镇党委书记遍访887户预脱贫户,乡镇长遍访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已脱贫户,形成调研报告,因户因人施策。全面建立抓脱贫攻坚工作落实的责任体系、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实行市领导包县区包分管领域,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包项目,乡镇机关干部、选派干部和村干部包贫困户,各级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最严格的督考体系,打出压实责任组合拳。
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后劲十足
脱贫,既要输血也要造血。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我市坚持突出产业扶贫这个关键,精心谋划产业扶贫发展方向,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产业扶贫项目在全市遍地开花,县、乡、村、户四级层面均有产业项目,做到了“大小结合”“长短结合”,并且扶贫资金固化为扶贫资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蓄了强劲的动能。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共整合各级扶贫资金6.6亿元,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30个,实现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年人均收益800元以上。
为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我市连续两年组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现场拉练,积极推广“四带三帮一兜底”产业扶贫模式,确保贫困户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今年,针对1819名预脱贫人口,我市把扶贫资金投入到乡镇或县(市)区优质项目里,确保每名贫困人口产业项目收益不低于10%;针对年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的19679名已脱贫人口,在原有产业项目帮扶基础上,实施产业叠加扶持,并按差异化要求,今年人均分红收益保底1000元,多者可达2000元以上。从去年起,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对2016年、2017年扶贫产业刚起步而收益低的贫困户,给予补差式分红,全面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为确保扶贫资金运行安全、保值增值,我市对全市730个产业扶贫项目进行了全覆盖审计,建立了资产权属归村集体、经营权归带贫主体、收益权归贫困户、管理权归乡镇的四权分置管理机制,做到了家底清、效益清、责任清。目前,全市共有6.6亿元资产在村集体中发挥扶贫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市采取自主发展产业项目奖补方式,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自种自养、庭院经济和“五小”产业项目。今年,全市共发展到户小型致富项目10076个,累计达到15134个。
脱贫政策措施实现全覆盖
结合贫困户实际困难和致贫原因,我市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确保扶贫政策点对点、全覆盖、无死角,帮扶措施人性化、可持续、管长远,全市脱贫攻坚“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全部达标,“五个一批”政策在全市贫困户中100%全覆盖,实现了既定的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目标。
在就业扶贫上,我市连续两年开展事业单位招考安置贫困家庭大学生,其中2019年安置贫困家庭大学生193人,今年招考笔试面试已全部结束,将安置62人,10月份即可上岗,其余未考录贫困家庭大学生采取国企岗位兜底等方式全安置。为克服疫情影响,我市加大公益岗位开发和技能培训力度,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8186人,通过政策性公益岗位安置886人,扶贫载体吸纳安置351人,推荐在村内打零工就业5380人,开发村级公益岗位安置531人,全市贫困劳动力务工达15334人。
在危房改造上,全市累计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1570户(C级5252户、D级6318户)。各县(市)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095.32万元,全力解决不符合C、D级标准但存在门窗破旧、屋顶漏雨、墙面裂缝、线路老化等四方面问题,全市共修缮5972户。
在教育扶贫上,2016年以来,我市在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基础上,出台了免除伙食费和校服费政策,发放各类教育资助资金2430余万元,受益学生7279人,没有一名贫困学生因贫辍学。
在医疗扶贫上,开通“先诊疗、后结算”贫困患者就医绿色通道,全面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着力构建“五重保障”健康网。将86922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落实全额或定额资助参保政策,住院期间政策范围内平均报销比例达85%,其中昌图县、清河区连续3年对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由财政给予全额补助;贫困人口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4720元,大病保险补偿比例提高到70%;医疗救助按70%比例给予救助;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补充保险,2018年至2019年,医疗补充保险赔付2241万元,惠及91473人次,人均赔付额度全省第一,今年已赔付392.9万元、惠及15196人次;创新实施“健康保”项目,3年来,全市健康保累计赔付2959.75万元、救助31569人次,真正实现了贫困人口看病住院、日常用药、域外就医全过程有保障。此外,医保、卫健部门联合开展了门诊特慢病及高血压糖尿病“两病”鉴定工作,确保对86922人中符合特慢病及“两病”鉴定标准的贫困人口都能及时享受到门诊待遇,鉴定门诊特慢病8361人、“两病”23612人,并相应办理了门诊特慢病证。在低保兜底上,我市用足用好低保兜底政策,做到应保尽保,预脱贫1819人中,纳入民政兜底1609人,保障率88.5%;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19679人中纳入11542人,保障率达58.7%;建档立卡86922人中纳入44516人,保障率51.2%,纳入比例全省第二。在金融扶贫上,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676.29万元,放款1020笔,贷款户740户,放贷量始终保持全省前列。在饮水安全上,我市多次组织水利部门核查,强化动态监测,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2亿余元,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68处,其中受益贫困村、屯53个。针对个别散户存在的问题,采取清井、新打井、安装净水机等措施进行解决,确保贫困群众喝上放心水和安全水。
织密兜牢贫困群众脱贫底线
一方面,我市不断强化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入主导作用,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2015年以来,全市共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69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我市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做好规定动作,又紧密结合实际创新自选动作,全力提升脱贫质量。聚焦收入不足和因病致贫问题,与人保财险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全国首单“收入保”和全省首单“健康保”扶贫项目,有效解决贫困人口耕地收入少而达不到脱贫标准问题和负担不起医疗费用的问题。2018年,受干旱影响,全市粮食产量减少,“收入保”理赔1795.58万元,赔付率达300%,补齐了贫困群众收入,有效遏制因灾致贫;2019年“收入保”赔付了1155.43万元,全市12009名贫困人口受益。今年,我市又与太平洋财产保险公司合作,在全省率先开展“防贫保”试点,对因病因学因灾致贫返贫进行理赔,目前已理赔1605笔,赔付456.46万元,有效消除贫困增量。此外,我市还积极谋划动态监测、动态扶贫,探索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运用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实现了对贫困户精准分析、精准管理、精准服务。
贫困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为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我市在全市开展了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活动。省定贫困村的贫困户,由省市县派驻单位干部进行一对一帮扶,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先由所在乡镇领导干部包扶,乡镇干部不够的,由县机关党员干部补充,做到帮扶全覆盖,各级党员干部能够带着感情带着责任走进门、结穷亲、真帮实扶。在凝聚帮扶合力上,我市出台了选派干部管理约法三章,进一步压实驻村帮扶责任,1622名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坚守在农村一线,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研究脱贫致富措施,在反贫困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市级领导帮扶、驻村帮扶、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基础上,去年,我市又发动42家国有或民营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落实资金和物资202万元;今年,组织739个市直机关党支部结对帮扶887户预脱贫户,跟踪监督政策落实,引导其发展庭院经济。在加强扶贫政策宣传上,全市印发3万册脱贫攻坚口袋书和5万册健康扶贫政策解读手册,在每户都张贴了医疗扶贫政策宣传画,并组织基层干部、帮扶责任人和村医定期到贫困户家中宣传解读各项扶贫政策,有效提升贫困群众政策知晓率和满意度。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我市扎实推进贫困村退出“四有三通”工程,新建农村公路720.64公里,216个贫困村村村建有文化广场、卫生室,并配有村医,农网供电可靠率达100%,通宽带比例达100%,有效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得到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支持,2/3以上主要靠外出务工和产业脱贫,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性收入占比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贫困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